互联网+工业4.0:我们要跟德国和美国学习什么?
“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顶层规划,是我国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顶层规划,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布局工业4.0.。与此同时,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已经布局推进布局了工业4.0,作为挑战者,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德国工业4.0:基于制造业基础,向未来互联网融合
特点:偏重生产制造的“硬”环节,希望通过发挥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优势,阻止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形成支配地位。
德国作为最先提出“工业4.0”战略的国家,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机器设备和装备制造业,尤其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德国更是处于领 军地位,但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互联网技术是德国工业的相对弱项。因此发挥德 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优势,阻止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形成支配地位,形成了目前德国“工业4.0”的发展模式。
德国“工业 4.0”偏重生产制造的“硬”环节。“工业4.0”立足于“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偏重于生产与制造过程,旨在推进生产或服务模式由集中式控 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转变,实现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生产或服务。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以CPS(物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将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工厂与工 厂之间的横向集成,实现生产系统的有机整合,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与效率提升。
美国工业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优势,向未来制造业进化
特点:侧重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美国的“工业4.0”概念更多的被“工业互联网”所取代。
与德国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更侧重于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希望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保持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因此,在美国,“工业4.0”的概念更多的被“工业互联网”所取代。
与 工业4.0的基本理念相似,工业互联网同样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实现通信、控制和计算的集合,在智能制造产业体系 中偏重于设计、服务环节,注重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对生产设备管理与服务性能的改善,但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 个价值链。
我们学习什么?
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都有其各自国家特定的历史背景,且发展模式有一定差异,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对于在探索工业4.0发展中的我国,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 先,我国应该综合在考虑我国基础工业能力和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工业4.0”。目前我国具备全球门类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且“两化融合”为我国工业 4.0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其次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离不开本国大型企业的身影。在我国“工业4.0”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有效的利用本国企业的资源,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推动“工业4.0”迅速发展。第三 从发展方式来看,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集成与互联,打造智能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生产效率提升是德、美两国的“工业4.0”所共同追求的。我国要发展“工业4.0”,一定要完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将相关技术应用于企业运营全过程。